記得多年前考大學選填志願時,電機、資工等科系總是理工組最高分的熱門科系,由於台灣是以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主的國家,為了畢業後的就業考量,學子們自然就會選擇收入高、工作機會又多的科系,自己雖然不是相關科系畢業的,但對於IT產業的發展和現況卻也是非常關注,同時也是個電子產品重度使用者,而科技業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性,或者說是其生存的條件,那就是創新!
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說,不斷地有創新的高科技產品出現,讓生活可以變得更加方便或者更有樂趣,當然是一件好事,甚至令人興奮,但對於科技業的研發者來說,可能就不是這麼令人開心了。
每個人都知道電腦的高度普及和發展,只是近20幾年來的事而已,在以前科技的創新可以被當作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績,能被歌功誦德並被永恆紀念,但在現今的高科技產業中,創新和研發只是一項例行公事,是一件常態性的工作,這個趨勢我們可以從各家科技公司不斷擴增的研發部門和每年龐大的資本支出就能明顯的看得出來。
「做得出來是應該,做不出來請離開!」
所以從事電子科技業的研究員們真是辛苦,不斷冒出來的新產品就像是一條不斷鞭打著自己的棍子,追趕著自己要跑得比別人更快、更遠,而且永無止息,雖然有著高薪和紅利能夠寥以安慰,但沒有一定的興趣和熱誠還真是很難熬得下去。
話說回來,既然高科技業的生態結構是如此,那麼在股市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我只能說,科技股因為有著先天性的重大缺陷,所以是絕對不適合長期投資的!(投機倒是無妨。)
是什麼呢?很簡單,看看電子3C產品的發展趨勢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功能只會愈來愈好,價格只會愈來愈低!」
今天剛出1G的隨身碟,沒多久就有了8G、16G,32吋的液晶電視剛上市,幾個月後50吋的也來了,更可怕的還有一種叫作破壞式的創新,例如引起風潮的小筆電才紅沒多久,眼看著就又要被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所取帶,這些都是近年來科技業不斷週而復始的血淚歷史之一。
20年前的可樂叫作可樂,20年後也叫作可樂,但20年後同樣的科技產品叫啥呢?抱歉…沒聽過!
所以科技股股價就跟其產品的生命週期一樣,當熱門的新產品出現的時候,消費者瘋狂搶購,股價也一飛沖天,但當競爭者不斷加入分蝕獲利,產品也愈來愈便宜和普及時,股價就再難有表現,甚至還有可能因惡性競爭而被淘汰出局,最後只能下市說掰掰。
因此想操作電子科技股不是不行,但最好趁勢而為,見好就收,別想著要抱個5年10年,因為你不知道那家公司的產品到時還在不在,而且就算在大概也已賺不了什麼錢,變成了另一個茅山道士(毛利3~4%),就像現在的NB代工業一樣。
我想或許這就是台股之所以如此容易震盪,投機氣氛特濃的原因吧!畢竟台灣的科技股比重就超過一半,而科技的發展又是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一個不注意馬上就被別人取代了,也難怪股王來來去去雖總是科技股,但卻都永遠坐不久。
當然電子科技股中也有些歷史稍久的公司體質較好,經營獲利也較為穩定,像台積電、聯發科等等,其每年的配息率雖比不上一些傳產業,但也是優於定存許多,不過即使強如台積電,為了鞏固自身的龍頭優勢地位,今年的資本支出佔營收比重也達到了46%,大約和毛利率差不多,還沒算營業費用,而且這可不是花一次就完了,如果明後年景氣不錯,這些「固定」開銷還會再繼續增加,也就是說這樣的產業其實早已陷入過度競爭的紅海之中,為了使企業生存下去,只能不斷地砸錢提升製程,然後不斷買進一些昂貴卻無法確定何時會被淘汰的設備,和背負永遠還不完的負債。
所以結論就是,想投機買科技股?可以。想當老本?不如去買設備商的股票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