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所見所聞的許多事情,讓我感到有些迷惑:資訊展人潮爆滿,業績狂衝;科技大廠資本支出大增,拼命擴產;房價一飛沖天,買房如買菜;餐廳人滿為患,花錢如流水。這些都是事實,不過還有另一種事實: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均所得倒退,物價水準下滑,儲蓄意願低落等等。

   或許這兩種事實並不牴觸,因為追根究底來說,這其實都是由於同一種經濟因素所造成的,那就是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當銀行的利率低到近乎為零時,自然就沒有人願意把錢閒置,因而促成人們勇於投資或消費,表面上經濟有了改善,成長,可是這卻有可能是虛的,是泡沫的。假如投資的錢都是用借的,消費的錢是用刷的,可是國民的收入卻不增反減,那麼這樣的榮景又究竟能維持多久?稍加一想,當初美國次貸風暴發生的原因,不也是這麼來的嗎?

   

      人的情緒會無限放大,不論恐懼或期待。

 

       這是我在一年前的金融危機中所領悟到的,在當時風暴最劇烈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之後的情況還會更糟,於是各國政府和企業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應對措施,這當然是對的,總不能什麼都不做,但重點在於是否做過了頭。

    今年初,正好是無薪假事件最嚴峻的時候,節省成本以因應危機理所當然,可是真的有那麼誇張嗎?有必要減產到甚至只剩一、兩成的地步嗎?就算景氣再差,人們難道就可以不吃飯,不生活嗎?很明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但是當人群感到恐慌時,自己嚇自己的心理作用便會發生,然後做出不合常理的行為。

       確實,要在危機最高峰的當下,勇於入市需要過人的信心,但這份信心其實也不難取得,端看於我們是否能保持冷靜。既然世界沒有發生戰爭,人口又沒有減少,那麼一切物資的需求量就不可能瞬間消失,真正會減少的只有非必需品,像奢侈品,所以聰明的投資人會知道在這種時候該怎麼做。或許我們無法預測危機何時會過去,但我們可以確信過低的價格終究還是會恢復正常,時間是我們最大的本錢,只要別拿保命用的生活費去投資就行。

    而現在,又是如何呢?同樣的,世界上的人口並沒有增加,而且風暴過後,各國經濟元氣大傷,人民收入又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不斷擴產增加供給,對未來的樂觀期待是否也被放大了?

       這兩天的杜拜事件或許是個警惕,但更令我擔憂的是現今市場的氣氛,經過今天的反彈,幾乎多數人都已經認為這只是個單一事件,不會影響太久或太廣,還出現了許多像是,拉回就是買點、跌愈深彈愈高、緩漲急跌是多頭的正常現象等等的安慰之詞,我希望一切真能如此美好

    今年的全球股市已上漲了好大一段,未來能否再創新高無人能知,但在經歷過史上最大金融災難過後的我們,應時時記取教訓,無論黑天鵝是否再臨,若沒有萬全的準備,就不該孤注一擲冒險犯難,永遠做好風險控制,保留實力,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jkk0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